扎根基层法庭三十载,面对各类纷繁复杂的民商事案件,他始终用春风化雨的态度和过硬的专业能力、当好百姓的“知心人”和“贴心人”,及时化解矛盾纠纷,实现案结事了人和。
在法、理、情中寻找最佳结合点
人民法院、人民法官,人民是第一位的。法官每年要办几百件案子,但对于当事人来说,这一件案子,也许就是他人生的唯一一次。对每起案件,姜涛不敢有丝毫懈怠和疏忽,他情系百姓,真情调解,在情理范围内推进纠纷的妥善化解。
在姜涛办理的一起继承纠纷中,兄弟四人因为父母房屋继承对簿公堂,案件事实清楚,证据充分,案情简单,完全可以一判了之。但是姜涛却不厌其烦,反复找姐弟四人讲法理、苦口婆心摆道理,最终让四人庭外和解,重拾亲情。
“本来很简单的案子,为什么要给自己找那么的多麻烦啊?”书记员不解地问道。“简单地一判了之自己是轻松了,但是当事人不一定轻松啊。我们都有兄弟姐妹,都不希望看到亲人变仇人。作为法官,我们一定要把审判工作做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。”姜涛是这样说,也是这样做的。
民事案件涉及千家万户普通群众的切身利益,作为一名长年工作在民事审判一线的法官,姜涛用真情融化当事人的“内心坚冰”,是他开展诉前调解工作的法宝。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民事纠纷,姜涛巧打“调解牌”,用法理、道理说服当事人,感同身受讲透情理,在法、理、情中寻找结合点,以公心、真心、诚心和耐心,彻底解开当事人心结。
尽力寻找纠纷最优解
“办案子一定要让原告放心、被告信服、百姓满意。”这是姜涛的口头禅,也是刻在他心里的座右铭。在姜涛看来,作为法官,应该具备民生理念,让法律在公平正义之外体现人文的关怀,让公众充分感受到法律与司法的温暖。而这一点,主要是体现在沟通上。沟通既要做到细致,也要做到真诚。
在审理一起标的额达1500万元的建设工程纠纷案件中,姜涛发现该案存在鉴定评估费用大,技术资料不全,评估困难的问题,于是便与当事人多次沟通交流,帮助双方权衡利弊,引导选择最优解决方式,促成双方对工程款项的确认,为当事人节省鉴定费用近百万元。随之,他又抓住原、被告常年发生业务往来,彼此有一定合作基础这个突破口,先后组织开展庭后调解9次,最终双方达成分期付款协议,成功调解结案。
天平的两端,一边是法律,一边是人民。姜涛把人民和法律放在心中同等的位置、有着同样的分量,将冰冷的法律赋予温暖的元素,通过司法过程传递给每一位当事人,让人民感受到法官对每一个人的生命、人格、尊严、情感的尊重,感受到法律真正的强大威力,尽最大努力找到矛盾纠纷的最优解决办法,真正使法律结果得以理解、尊重和自觉执行。
站好司法为民的最后一班岗
“几乎平均两天就要办一件案子,虽然累,但看到当事人满意地走出法庭,自己感到无比的欣慰”。作为一名老法官,虽然还有两年时间姜涛就到了退休的年龄,但他仍然奋斗在审判工作第一线。
回顾多年审判生涯,姜涛这样总结:想要办理好民商事案件,一要紧盯“关键处”,对案情做到胸有成竹,从原告的诉讼请求及被告的答辩理由分析双方的争议焦点,从当事人的职业、年龄、文化素养、性格特点等分析解决争议的切入点,从双方提供的证据材料分析案件处理的大致方向,从而寻求化解矛盾纠纷的最佳方案。二要抓准“时间点”,在法庭查明事实的基础上,让双方当事人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及过错,在当事人犹豫接受对方意见时,防止受人挑拨,要利用所处的最佳时间和最佳状态进行调解。
倾力化纠纷,公正暖民心。姜涛始终将案件质量作为目标导向,将化解社会矛盾,促进社会和谐作为职责使命。多年来,他紧紧围绕纠纷焦点对矛盾层层剥茧,用耐心和倾听去了解案情,他总说,“公平正义不仅仅在法槌敲下去的那一刻,还在体现在每个案件的细节中,我们多做一点,当事人就多一份信心。”
一身庄严法袍,彰显法律权威;一份关爱情怀,传达为民热情。白驹过隙,青丝已然白发。姜涛用信念与温情践行司法为民诺言,用“初心”守护公正 ,以“匠心”定分止争,他将以实际行动诠释人民法官的使命和担当,站好司法为民的最后一班岗,用公正高效的审判实践彰显司法力量、传递司法温度,实现案结事了人和。
中共荣成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
Copyright © 2015-2022 All Rights Reserved
电话:0631-7562439 传真:0631-7562439 邮箱:rczfw@163.com
技术支持:威海信息港 鲁ICP备18046715号